陈封怀,祖籍江西省修水县桃里乡竹炭村,1900年5月16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27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34—1936年为创建庐山植物园而留学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植物分类学家,被誉为“中国植物园之父”。1993年4月13日因病逝世于广州。
与国立中正大学渊源。1942年陈封怀在昆明任静生生物调查所研究员期间,受胡先骕邀请于1943—1945年担任中正大学生物系教授,之后为建设庐山森林植物园辞去了中正大学之职。后来庐山森林植物园因办公经费困难,于1946—1948年又兼任中正大学教授一职以贴补办公经费。
官宦子弟爱国勤学。陈封怀曾祖父陈宝箴,曾国藩称为“海内奇士”,因戊戌政变而遭革职;祖父陈三立,“清末四公子之一”,戊戌政变与父同时被革职,是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近代江西诗派的领袖;父亲陈衡恪,杰作《北京风俗图》,是民初国画大师,著有《中国绘画史》等;其叔陈寅恪,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在清华大学为“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后,陈封怀为爱国热情所驱使,愤然离开教会开办的金陵大学,转入国人创办的东南大学。这两所学校学分不衔接,他宁可牺牲一些学分,延迟一年毕业也在所不惜。1936年后庐山森林植物园建设如火如荼,1938年日军攻陷马当后攻入九江,在植物园其他领导先期撤离庐山之后,他仍然坚守岗位,直至庐山能听见炮声时,他才在工人的劝说下,洒泪离开庐山,辗转到中正大学园艺系任教。
努力学习,贡献植物园事业,成为中国植物园之父。1927年,东南大学毕业后,先后执教吴淞中国公学、沈阳文华中学、清华大学和静生生物调查所工作。1933年冬,静生生物调查所与江西农业院合作创建庐山森林植物园。1934年公费出国留学进入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研究学习。1936年学成归国,曾历任庐山植物园主任、中正大学园艺系教授、江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副主任、武汉植物园主任、华南植物园主任、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还兼任广东省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园林学会顾问,为中国植物园的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公认的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植物园之父”。1981年8月,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植物园协会会议上,被增选为国际植物园协会常务委员。
爱憎分明,保护好中国唯一的植物园。1948年秋,蒋介石、宋美龄为了装饰他们在庐山的别墅--美庐,一天派了四个彪形大汉到庐山植物园,强行挖掘鲜艳如丹的红枫。陈封怀不畏强暴说:“红枫不能挖,树木是植物园的,我的责任是保护”。此后江西省省长王陵基为此曾“宴请”他,要他“割爱”,时任庐山管理局局长为此威逼他,他都丝毫不为这一切所动,保住了树木。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军队的散兵游勇,在庐山大肆抢劫,搜刮民财,人们纷纷逃避,他却与职工一道,临危不退。一天深夜,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将他捆绑起来勒索钱财,幸好第二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登上了庐山,他才得到了解救,保留好了中国当时唯一的植物园!
系统整理深入研究报春花科植物,成就与贡献突出。报春花科是被子植物进化中的一重要类群,分布于全世界,种类繁多,有22属,近1000种。中国种类特别丰富,但标本资料较少,在分类上难度较大,无人作过全面的整理。陈封怀留学英国时,主要学习、研究内容是报春花科植物。回国后,1936—1979 年先后发表系列论文,对该属约120余种植物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理论上对该属植物的演化、地理分布和起源,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新见解。1975—1989年,他集中精力对中国报春花科植物进行系统研究,经十余年努力,终于首次全面清理了中国报春花科植物的种类,共13属517 种,并进一步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东南亚地区。经过深入研究,论证了中国西南山区是珍珠菜属、点地梅属和报春花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也是其起源中心。他们还重新划定了报春花属30个组的界限,对部分种类的隶属作了调整,使组的划分更趋自然,纠正了前人和西方人著作中的许多错误。陈封怀等编著的报春花科被认为是研究模式标本最多、清理种类彻底,并从演化趋势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全面探讨,与国外同类工作相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处于领先水平,因此荣获1993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默默无闻辛勤建设庐山植物园。新中国建立之初,庐山森林植物园职工生活非常困难,大米要从星子县步行经含鄱口挑上山,菜往往是马铃薯或自己腌制的萝卜缨子,冬天连水鞋都没有,但陈封怀没有离开,而是与职工一道,毫无怨言,辛勤建设中国这座唯一的亚高山植物园,并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岩石园。他通过植物园的引种驯化,在我国首次成功地引种了西洋参、糖槭、檀香、白树油、欧洲山毛榉、神秘果等多种特种经济植物、造林树种、药用植物和园林观赏植物,丰富了中国的植物资源。仅裸子植物便引种栽培了11科37属270余种,成为国内种植裸子植物最集中、最丰富的场地,在国际上受到较高的评价。
作者:江西农业大学 刘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