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人物

从中正大学走出的第九位院士——植物遗传学、核农学专家徐冠仁教授

发布时间:2022-09-29 点击:

徐冠仁,191437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1930年在南通学院附属农科高中毕业,升入南通学院农科。后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于193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因学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并从事水稻遗传研究。1946--19506月,徐冠仁接受明尼苏达大学的奖学金赴美留学,主攻遗传学,辅修植物学,获博士学位。1980年他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物学部常委、副主任;1990--1991年任生物学部代主任。2004218日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90岁 。

与国立中正大学的渊源1934--19466月,任中央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在中央大学工作期间,曾于19412月受周拾禄邀请在国立中正大学短暂受聘为农学院助教,后于7月左右返回中央大学教学。

一心为民、一心为国。1956年,徐冠仁放弃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和夫人黄小玲(明尼苏达大学园艺学硕士),携幼子转道日本回国,报效祖国。自1956年回国以后,曾先后出访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奥地利、泰国、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在出访期间,他往往放弃东道主安排的观光活动而去详细考察所在国科技发展状况和新动向,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对口学术交流,不失时机地宣传中国核农学的发展现状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他积极争取国际合作,沟通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各国的广泛联系。19903月,他应美国核学会邀请参加学术会议,在美国的妻子、子女都希望他会后能多住几天,与亲人团聚,但他想的是国内还有许多工作等待他处理,没有多住按期回国。

早期为研究小麦核诱变专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子能和平利用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徐冠仁采用热中子和X射线处理小麦种子,得到抗秆锈病突变体,为抗病育种指出了新的途径,受到国际育种界的重视,他的名字被列入联合国1954年印发的《世界小麦育种家和育种站名录》中。

大力发展原子能农业。195696日他在北京永安饭店起草了一个建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原子能农业应用实验室”,克服重重困难,于19579月,中国第一个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室正式诞生。同时,在北京农业大学讲授辐射育种课程兼带研究生;亲自主持辐射遗传育种研究课题,并指导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青年研究人员开展辐射诱变育种工作,获得了小麦抗秆锈病,洋麻抗炭疽病,高粱矮秆、棉花、小黑麦早熟突变体等。到1958年,该所的同位素示踪、低剂量刺激农作物增产、辐射保藏食品、辐射消灭病虫害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相继开展了起来。19793月成立了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创办了《原子能农业应用》期刊,中国的辐射育种与辐照保鲜已经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际上处于先进行列,他的事迹已载入《原子能科学家名录》之中。

育成中国第一个杂交高粱。徐冠仁十分关心和重视中国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早在1957年筹建原子能利用研究室的同时,他便利用从美国带回来的高粱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材料,向青年研究人员讲授应用“三系”配套生产杂种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并成功地育成了中国第一个杂交高梁。

致力科学服务四化建设。徐冠仁常说:“知前人所已知,识时人所未知,为后人导新航,乃科学家之本色”;“将知识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加上献身精神的力量,我们将无往而不胜”。他还经常应邀在省、市、自治区召开的一些会议上做学术报告,阐述科学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地位和意义,指明科学技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途径。他向国家科委提出,充分利用中国广大水面资源发展水上种植业的新建议,并在杭州中国水稻所开展“水上种稻、种菜”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可喜成果。该项研究现在正扩大试验和深入探讨之中,旨在将水上种植与水下养殖相结合,陆地生产与水域生产相配合,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他的这一开拓性业绩已载入1991年《中国名人年鉴》。1984--1985年,他曾担任国际水稻研究所董事会董事及国际科联亚洲生物科学网理事会理事。由于他在国内外农业科技界卓有成效的工作,1987年美国传记研究所,将他的业绩载入《国际杰出领导大词典》,并授予他《杰出领导》奖牌。

发挥余热,贡献核农学事业。他虽身居二线,但还是照常工作,经常应邀外出讲学,参加学术会议,项目论证,成果鉴定,职称评审以及研究生论文答辩等活动。担任《核农学报》主编;担任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和成都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国家科委同位素专业组副组长、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农业科学评审组成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等书刊编委;担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离子生物学效应及诱变育种研究组”顾问等。



作者:江西农业大学    刘庆言(本文部分资料由江西师范大学张建中、郑瑶提供,在此致谢!)

 


作者:

责任编辑:yuan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