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958-1960年共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共大总校首先解决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吃饭问题。但光解决温饱问题还不够,还必须解决办校经费困难的问题。怎么办?当时的校领导决定:发展好校办企业,以解决建校、办校经费。
1960年6月18日,上海公私合营的香港钢骨厂、中华螺帽厂迁到江西南昌配件厂(即现在的南昌齿轮厂),成立综合车间,生产元钉。1961年4月18日,省林科所并入共大总校。1963年底,共大总校拟将林科所的养猪场作为共大五金厂的建厂地址。
1962年,南昌配件厂改变了做标准件的任务,并改名为南昌齿轮厂,决定把综合车间划拨出去。经省委、省人委同意,1962年12月1日,南昌配件厂综合车间108名生产人员和全部生产资料划拨给共大总校,成立共大总校五金厂,当时厂址仍在南昌配件厂内,生产元钉、布伞和螺栓、螺帽。
1963年5月,共大总校把原林科所的养猪场的猪舍等建筑改造成为厂房和职工宿舍。厂房基本建成后,共大五金厂迁至现址,同时原共大总校的工业系实习厂也一并迁入,成立制钉、大修和金工三个车间。建厂之初,厂房简陋、设备成旧,绝大多数车床被工人称为“老爷车”,各项生产项目产量都低。
1964年初,共大五金厂与农机厂合并,成为共大五金机械厂。1965年,江西共大五金机械厂创办了机械系(实行半工半读),招收学生二百人,毕业后留用自己工厂工作。由于标准件产量迅速提高,根据省专业化办公室建议,并经共大总校同意,更名为江西标准件厂,对内仍称为江西共大五金机械厂。那时主要产品为:螺母、制钉、布伞、金工、模具。
1966年,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热锻工艺,开始试产螺栓。1970年,生产井冈山汽车轮胎螺丝,填补了江西汽车服务配套的空白。同年,学校决定将布伞车间划出,单独成立江西共大布伞厂。1987年1月,江西共大五金机械厂更名为“江西紧固件厂”
上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江西紧固件厂是江西最大的元钉厂、江西最大的标准件厂、江西最大的紧固件厂、江西最大的螺帽螺丝生产厂,生产了江西最大的螺栓。期间,江西省机械厅一直想把紧固件厂挖去,但学校紧咬不放。
建厂以来,紧固件厂于1965--1989年实现企业利润1823.194万元,上交学校1077.205万元,上交国家税收640.265万元。辉煌时期,当时生产的元钉最大的有七英寸长(1英寸等于2.54厘米),最小的0.6英寸长,是当时全江西最好的钉子。共大生产的元钉非常俏,经常脱销,元钉车间每天三班倒,人歇机不歇,加班加点生产。
在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物质紧缺,能买到几两元钉是很有面子的,亲戚朋友都抢着要。那时年青人结婚需要打家具,可以向厂领导申请购买元钉。很多人托厂里的工人购买,有的工人只好骗领导:“又要结婚打家具了”,三番五次后,厂领导经常调侃年青人:“你经常购买元钉,你究竟结了几次婚?”
当时的师生们形容:“共大元钉,俏如黄金,结婚家具,无钉不行”,生动地反映了共大五金机械厂到江西紧固件厂的辉煌与贡献,也流露出共大师生员工的自豪。
江西共大总校学生在共大五金机械厂实习
作者:档案馆 刘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