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是江西农业大学的杰出校友,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的集大成作家,现代文学史上“章回小说大家”、“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民国第一写手”,被誉为“中国大仲马”、“中巴尔扎克”等。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笔名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出生于江西省黎川县。1910年,张恨水考入江西高等农林学堂甲种农林科,后因家中变故,于1912年秋辍学回安徽潜山务农。1913年冬,写出第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青衫泪》。1914年秋,取 “恨水”笔名,开始写作小说生涯。
1926年春,张恨水时任《世界晚报》和《世界日报》主编和主笔,毛泽东突然来访,由于文学爱好相投,两人谈论了整整一个下午。张恨水心里十分高兴,晚上他悄悄告诉母亲:“毛润之,他是政治界很有远见的人物,读书睿智,是个了不起的人啊!”这是张恨水第一次与毛泽东席见面。
1945 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在重庆新民报社接见了《新民报》部分工作人员。当与张恨水握手时,毛泽东亲切地说:“张先生,久仰了!”次日,在重庆红岩村毛泽东又单独约见了张恨水。谈到《啼笑因缘》时,毛泽东幽默道:“原来不是写自己呢?看来‘恨水不成冰’不是事实,而是谣言么!”毛泽东与张恨水似乎意犹未尽,毛泽东说:“用不了四五年时间,我们还会见面的,后会有期!”临走前,毛泽东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张恨水:“这是我们延安自己生产的呢料,送给先生。这是我们陕北特产小米、红枣,送给夫人和全家尝一尝鲜。”
1955年春节,在全国政协团拜会上,毛主席亲切地问张恨水:“现在有很多有关工农兵的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见你的新作呢?”张恨水答:“我没有新作,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来生病多年,力不从心;二来对工农兵生活不熟悉,恐怕难以胜任。”毛泽东热情地鼓励:“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老作家还是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这样才得心应手。”之后,毛主席还嘘寒问暖,关心张恨水的创作和生活情况。
1956年1月,张恨水出席了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会议期间座谈时,中国文联主席茅盾向毛主席介绍:“这是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就是他写的。”毛主席连声说:“我们认得,我们早就是老朋友了,我是张先生的忠实读者。” 为了不忘毛泽东送毛呢料的礼遇之情,张恨水特地将毛泽东送的毛呢料拿来制作了一套中山装,每一次出席高档的全国政协会议、全国文代会都穿上这套中山装,以此为豪!引以为荣!
张恨水一生正直清白,侠肝义胆,写“国难小说”以抗日。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全国激愤。张恨水主编的报纸副刊,接连发表数篇杂文,对侵华日军暴行进行谴责和声讨。1929年1月25日,他在《世界晚报》上发表短篇小说《战斗斜阳》,揭露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931年9月18日,东三省沦陷,张恨水把正在上海《新闻报》连载的长篇小说《太平花》增加了抗战内容,以示内心激愤。这是他所写第一部带有抗日色彩的作品,也是其“国难小说”的开端。1931年日军入侵,东北沦陷,为表示对日寇侵略的谴责,他立即在《新闻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太平花》中增加抗战内容。此后,张恨水又陆续发表《热血之花》、《东北四连长》、《潜山血》、《游击队》等一系列抗战作品。张恨水写的抗战故事,很多都是潜山家乡人提供的素材,真人真事、可歌可泣、感人至深。
1932年为宣传抗日,张恨水仅用26天写了三篇小说:《九月十八日》、《一月十八日》、《仇敌夫妻》;一个剧本:《热血之花》;一组笔记和二组诗:《健儿诗七首》、《咏史诗四首》。这些作品辑为《弯弓集》,引起日方注意,为此曾向北平的张学良提过抗议。1934年,他游历西北,一路目睹了陕甘百姓的艰苦生活,了解到西北军阀横征暴敛,抓丁拉夫的暴行。张恨水愤而写道:“西北之行之后,我不讳言我的思想变了,文学也自然变了。”旋即,他以西北人民生活为素材创作了《燕归来》《小西天》两部长篇小说。
1938年后,面对日渐高涨的抗日救亡声浪,反观重庆国民政府的种种无能和腐败,迁居重庆的张恨水陷入了抗战救亡的深深思考与焦虑中,巍巍朝天门,滔滔长江水,带给张恨水不尽的创作灵感,于是开始在重庆《新民报》连载寓言式长篇小说《八十一梦》。用犀利的笔锋讽刺抗战时期国统区所发生的种种“怪现象”。可惜,这部作品因为触犯了当时社会上的权势人物,使张恨水受到特务的严密监视,只写了十几个梦便被迫停笔。
张恨水是20世纪通俗文学的经典巨匠。他一生写出了120余部小说,并有大量散文、游记问世,总字数超过3500万字,从事新闻工作32年。他一生醉心写作,生动地印证了鲁迅先生的话:“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1967年2月15日,张恨水因病去世。
张恨水青年照
作者:档案馆 刘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