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人物

国立中正大学走出的八位院士(上)

发布时间:2021-10-18 点击:

国立中正大学是民国时期一所著名的大学,1940年创立于江西泰和县,是江西农业大学办学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虽然只存在了短短9年时间,但这所高校培养和锻造了众多人才,其中包括八位院士,他们分别是胡先骕、蔡方荫、张肇骞、杨惟义、盛彤笙、邓从豪、黄克智、曾庆元。其中,胡先骕是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蔡方荫、张肇骞、杨惟义、盛彤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99310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为院士,1994年增设外籍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先骕(植物学家18941968年)

胡先骕18945月生于江西新建县,是享誉世界的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1912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农学院学习,1925年获哈佛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40年创办中正大学,并任首任校长,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八位知名校长之一19564月被毛泽东誉为“中国生物界的老祖宗”。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胡先骕主要成就:与邹秉志联合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还创办了庐山森林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与钱崇澍、邹秉志共同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大学生物系使用的《高等植物学》教科书;首次鉴定并与郑万钧联合命名“水杉”和建立“水杉科”。此外,胡先骕在文学、教育、诗词方面也成就卓越。

蔡方荫(土木建筑结构专家1901—1963年)

蔡方荫19014月生于江西南昌,是中国土木建筑结构专家、中国力学专家。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9年蔡方荫是国立中正大学筹办委员之一,1940--1949年,蔡方荫任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土木系主任。1946年,蔡方荫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结构力学教科书--《普通结构学》(上、中、下三册)。蔡方荫对工程结构力学,特别是变截面刚构分析和桁架刚构分析颇有造诣。他创造性地将“混凝土”简化成为一个新的汉字“砼”,得到广泛应用。

蔡方荫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常用一般刚构分析方面的各种“力矩一次分配法”,并提出了更简化实用的方法,同时提出了计算变截面梁、柱的“Io/I图矩面积法”来计算各挠曲常数。在对横梁为桁架的刚构方面,采取了简便而切合实用的“柱顶力矩作用”和“桁架跨变影响”两项准则,简化地按一般刚构分析方法进行计算,能获得与“最小功法”和“冗力法”同样精确的结果。

张肇骞(植物学家1900—1972年)

张肇骞190012月生于浙江温州,是植物分类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后从事教学工作。1932年赴英国皇家邱植物园留学。1941--1946年,担任中正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两年。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学部委员。

张肇骞毕生从事植物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擅长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区系研究,特别是对菊科、堇菜科、胡椒科进行了较系统深入地研究;对中国华南地区植物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发展我国植物科学和开发利用经济植物资源作出了卓越贡献。

张肇骞编纂有《中国植物志·菊科》、《海南植物志》、《河北植物志》、《中国植物科属检索表》、《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等书,翻译达尔文的名著《攀援植物的运动和习性》,发表了《中国菊科植物的一些新种》。《千里光属及其近缘各属的新种》等20多篇学术论文。

杨惟义(昆虫学家1897—1972年)

杨惟义18974月生于江西上饶,是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是中国半翅目分类的奠基人。19217月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科学,1931年赴法国留学,1935年毅然回国,受聘于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1941--1945年任国立中正大学教授,教授“昆虫学”“生物进化论”等课程。1955年当选为新中国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杨惟义曾在中、法、德等国的博物院专门研究半翅目昆虫道的分类和昆虫区系分布;在昆虫分类方面,发现了60余个新种和新属,对中国半翅目昆虫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倡的“三耕治螟”法,红花田留种改革措施,粮食仓库害虫防治法等,都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促进和指导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江西消灭血吸虫病做出了杰出贡献,五十年代末赴新疆科考,写出重要科考报告,并为新疆治虫做了杰出贡献。上世纪60年代初,曾被派往越南帮助培训农业干部,获得了胡志明友谊勋章,为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主编《中国经济昆虫志·半翅目·蝽科》(第二册)出版,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关注。

   


   从左到右依次为:胡先骕、蔡方荫、张肇骞、杨惟义



作者:档案馆  刘庆言



作者:

责任编辑:gao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