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农业大学的前身学校中正大学期间,曾经有过两位抗日烈士:一位是文法学院教授姚名达,一位是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学生吴昌达。
吴昌达,1920年9月19日生于浙江省长兴县包桥乡郭家村,为县绅吴季高次子。6岁入私塾,11岁考入长兴县立箬溪中心小学。14岁考入浙江省立杭州初级中学,后转入杭州市私立树范初级中学,提前二年毕业,考入绍兴稽山中学。1941年1月1日,毕业于绍兴稽山中学,同年夏考取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盖志在赴西北从事畜牧事业。
1941年10月,吴昌达上大学后,写信给父母。告知父亲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从事农业,改变落后的农村面貌,建设美丽农村。信中有言“……更发现劳农生活水准之低劣,犹过18世纪之生活,和许多劳农受他人所加之痛苦,求改善促进之心愈切、而志趣定焉。男拟将来自办农场,专以营利为目的……今日中国固未见一成功之农场,焉知明日也无一成功之农场……更为实现男之志向,并拟自修农业……”因此自强不息,攻读愈励,其家虽富有,但自奉节俭,刻苦耐劳,对人诚恳,见义勇为。1941年10月,吴昌达在写给爱妻的信中,幽默道:“我读的是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学的就是养鸡、养羊、养其他的畜牲……还有就是当牛郎中(兽医之意思),你可以直接告诉人家:‘他在学牛郎中’”。
1942年4月18日,日寇大举向浙东侵犯,横贯东西的浙赣铁路战事剧烈,导致吴昌达归途访亲受阻。1942年5月至6月间,日军侵占金华、衢县,长驱入赣,意欲打通浙赣线,侧击粤汉。在危急时刻,中正大学教授姚名达联合全校爱国师生组建战地服务团,招募战地服务团团员,吴昌达闻讯加入。
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筹备时期,吴昌达担任赈济股长,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出发后实施战地服务时,吴昌达担任庶务股长。1942年6月12日,在战地服务团成立大会上,吴昌达起立发言,他毫不留情地指责那些怕敌怯死的人们,他更慷慨激昂地申论我们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在大敌当前时的责任。战地服务团成立后,当时吴昌达的工作比较自由些,但他对工作不分彼此,见到工作就努力去做。他常说:“我们不要让工作驱迫我们去做,我们要自动地去找工作做”。
1942年6月25日,吴昌达跟随姚名达团长从泰和出发,奔赴抗日前线樟树进行战地服务。沿途努力宣传抗日思想,动员军民积极抗日,为抗日官兵慰劳演出、战地救护等。在战地服务团中,吴昌达始终做好姚团长的好助手,遵守纪律,服从指挥,始终服务好每位团员,任劳任怨,不辞辛苦。
1942年7月7日,战地服务团因日军骚扰被冲散。因为不忍受伤学生掉队危险,姚名达和吴昌达只好率领十一名团员(女生两人,生病一人)缓慢前行,因走得太慢,错过了及时到达新淦县城的机会。行军途中,走在队伍前面的是吴昌达,他有一定的军事经验(因为他家曾遭受过日军骚扰,躲避过日军追杀),断尾并指挥的就是姚团长。队伍经重新路线规划,从新淦县石口村渡过赣江去樟树桥东战地服务。到石口村天色已晚,他们便在村里祠堂中休息。由于汉奸告密突遭日军第6师团竹原支队(曾参与南京大屠杀)第23联队第1大队包围,并突然发动袭击。在这危急之际,姚名达毫无惧色,高声叫道:“和日本鬼子拼呀!”,随即就赤手空拳和手持武器的鬼子打斗起来。打斗中,黑暗中,姚名达徒手握住鬼子的枪支,推着枪口朝上。吴昌达则从其身后把日寇摔倒,然后吴昌达整个身体压在鬼子身上,双手卡住鬼子的咽喉。另一个团员郑唯龙扑上去,一口咬住那鬼子的颈部,握住拳头劈头盖脸地打,鬼子嚎叫丧命,并被姚教授抢到了枪支。由于日寇的嚎叫,此时日寇灯光齐聚照在二人身上,然后开枪射击,打伤鬼子后又用刺刀刺杀二人。就这样,37岁的姚团长和22岁的吴昌达英勇牺牲,壮烈殉国。
吴昌达牺牲后,其妻胡氏丧子守寡(1941年10月生子幸生,两月后不幸夭折)。胡氏悲伤欲绝,抑郁过度,于1944年清明节前一天去世,追随吴昌达而去,享年24岁。
1942年8月,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建立两烈士殉难纪念碑,立于殉难处。1943年3月25日,国民政府对两烈士明令褒扬,请两烈士入祀江西省忠烈祠,1947年7月7日,国民政府请吴昌达入祀浙江省忠烈祠。1988年3月16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198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吴昌达革命烈士称号。1989年10月,烈士忠骨由其兄嫂从泰和杏岭迁到了浙江长兴县,长兴革命烈士陵园于1992年清明节重建吴昌达烈士墓。
作者:档案馆 刘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