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绵浚1924年12月14日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冯川镇沙洲廖家,1947年毕业于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为江西农业大学前身学校)农艺垦殖专业,1950年在日本九州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1949年去台湾。1952年任台湾省台中县技正、农业学校校长;1955年任台湾糖业试验所副技术师;1962年任台湾农村复兴委员会技正;历任台湾省政府顾问、“行政院”农委会参事;中华水土保持学会理事长、台湾绿化协会理事长。廖绵浚士还兼任台湾大学、台湾兴中大学、台湾文化大学、台湾屏东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福建农林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2005年因病去世,享年83岁。
一、水土保持事业成就辉煌
廖博士从事水土保持工作半个多世纪,其创造的“廖氏山边沟”水土保持新技术,改变了千百年来山坡地耕种传统模式,改良了土壤,实现了山坡地耕种机械化,把万千农户从扁担、锄头中解放出来,既美化了环境,又保水育土,省工经营。这种一举多得的绿色山坡地机械耕种方式,深受台湾农民喜爱,并在国际上得到极大肯定,成为世界性水土保持方法。
联合国粮农组织向世界推广“廖氏山边沟”水土保持新技术。已经在日本、土耳其、阿尔及利亚、东南亚、中美洲、南美洲、美国南部、波多黎各、夏威夷、加州、锡兰等国家和地区广为推广,“廖氏山边沟”新技术不仅解决了陡坡地水土保持难题,而且将它带进了现代化经营高层次,同时使环境保护提升到环境保育的全新境界。
百喜草,一个吉祥的名字,原产于拉丁美洲,是廖绵浚经过长期比较、筛选,引种培育成功的,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适应性极强,生长快,覆盖度大,生物量高,不仅具有显著的水土保持功能,还广泛运用于果园压青、公路护坡、家畜饲养、食用菌培育等,综合利用前景非常广阔。
二、心系祖国,报效祖国,积极支持、参与国家水土保持事业
1989年廖博士退休后,多次来到祖国大陆和江西考察,主持海峡农业交流工作。廖绵浚就祖国大陆水土保持情况,多次提出建设性意见,国台办非常重视并报国务院。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温家宝均作了重要批示。在国家计委、国台办、科委、水利部、农业部和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关心和支持下,经海峡两岸科技人员合作研究,江西省已经初步研究出适合长江以南红壤坡地、农场、风沙地土地、稀土尾沙、公路、铁路及水库边坡的水土保持技术,而经实施后收到明显效果。已经成为祖国南方13省2市水土保持示范样板。
三、关注母校,助力母校发展
1990年10月,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会在南京举行,廖绵浚应国家农业部邀请参会。当时江西的“山江湖工程”是会议的热门话题之一,由此引发了他对家乡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会后,他回到了江西奉新县,在感受家乡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发现家门口的奉新河床升高了,原本青翠的山峦也变得裸露了,并暗下决心:把自己的一生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和成果奉献给故乡,让江西的山常青,水更绿。
时任省委书记舒惠国以一个农业专家的眼光看到了百喜草给江西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三高”农业带来的希望,并指示江西农业大学进行百喜草的引种培育工作。1992年,百喜草在江西农业大学培育成功,展现出无限的生机。
为了使百喜草早日扎根于家乡的红土地,廖绵浚辞去了配有高级轿车和高薪的“台北七星环境绿化基金会”执行长的职务,不顾年高体弱,穿梭于赣台之间。还将自己珍藏的3000多册图书资料送给了江西农业大学。
在舒惠国的安排下,他亲自到南昌、赣州、抚州、九江等地考察,先后在江西农业大学、宁都等地举办培训班,传授百喜草种植技术。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讲得口干舌燥,累得腰酸背痛。
四、积极贡献江西水土保持和经济发展
至1999年,百喜草在江西的红土地上茁壮成长,在江西已遍布80%以上的县市,为江西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江西重点林业大县宁都,90年代初水土流失面积达10万多公顷,甚至出现“宁都要迁都”的惊呼。通过全面实施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特别是推广在针叶林中套种百喜草,解决了“远看山头绿,近看水土流”的棘手问题,使全县山地植被覆盖率上升到71%。
“稀土之乡”龙南县引种百喜草改善矿区环境,使满目疮痍的矿区重现绿色生机,此举被中国第二次稀土工作会议誉为“龙南模式”向全国推广。还有丰城市种草和治沙防沙结合;婺源县利用百喜草改良茶园;铜鼓县种草促进养殖业;南昌市利用百喜草绿化城市等都取得了成功。
在江西德安县燕沟设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小流域科研基地,无论是目标、内涵、方式、试验规模,不但祖国大陆少见,而且全世界也是罕见的。“廖氏山边沟+百喜草”新技术,被农业部评为深受农民喜爱的十项新技术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向江西农业大学发来急电,要求技术合作。
作者:江西农业大 刘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