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巡礼

【喜迎党代会】马克思主义学院: 坚持“马院姓马 在马言马”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发布时间:2024-04-17 点击:

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善用“大思政课”指示要求强化党建引领,办好思政课的政治自觉全面增强,思政课铸魂新人成效更加彰显。

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

学院党委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打造“一‘马’当先”党建品牌,落实落细基层党建工作,以党建为引领统筹做好意识形态、党风廉政、平安建设、工会等工作,推动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

认真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学院党委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示范带动、全员覆盖和“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再聚焦”,常态化强化理论武装,落实党委“第一议题”制度,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党支部书记会、红色教育等多形式,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凝聚了全院师生办好思政课、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合力。

打造“一‘马’当先”党建品牌。落实校党委“金扁担”党建品牌创建工作总体部署,学院党委把打造“一‘马’当先”党建品牌作为引领学院党建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的重要抓手,推动党建品牌建设取得良好成 效。认真组织实施“歌咏党课”项目。分别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士教师、研究生宣讲团,不定期组织集体备课,深入校内各学院、乡村一线,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等主题理论宣讲。2018年以来,累计在校内外宣讲近百场,覆盖听众1.2万余人,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宣传报道近30篇。10名博士教师受聘学校首批“金扁担”宣讲团成员。

落实落细基层党建工作。对照学校党建“三化”建设要求和党建工作年度重点工作,学院党委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扎实开展“双融双育”活动,加强学生组织发展和教育培养过程管理,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参与完成了中宣部马工程重大项目“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的经验做法及时代价值”、南昌市委托的“南昌市脱贫攻坚总结宣传”等项目。在项目带动下,学院廖运生博士主讲的课程获2019年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高校仅3项)。




办好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校党委书记黄路生院士、校长魏辅文院士领衔,全体校领导主动走进教室讲思政课、深入课堂听思政课、指导思政课集体备课会,汇聚了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共识与合力。学院认真落实校党委、行政的部署要求,不断加强课程群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水平,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工作成效受到新华社、学习强国、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的报道。

“大思政课”理念加强课程群建设。学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善用“大思政课”的指示要求,全面落实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部署要求,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牵引的思政课程建设,着力打造特色“农”郁的“大国三农”思政课。2020年下半年起,率先在全省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选修课,2022年进一步规范为必修课,采取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模式,由校领导领衔实行“一课多师”,践行“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的守正创新。2023年12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主体申报的教学成果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思政专项)一等奖。3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或精品课程。

引培结合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院按照促增量、优存量、提质量的原则,不断完善引才、用才、留才政策,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2023年,获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项目40余项,获全省“金牌教授”“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百名优秀思想政治教师”等省级荣誉称号10余人次,获全省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等12项,在学习强国、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等发表了一批理论文章。

多措并举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学院坚持常态化集体备课、赛课、评课,积极探索构建“一课多师”“双师同堂”“师生同堂”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等形式,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分层分类开展实践教学,打出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组合拳”。2022年11月,中国教育报头版以《江西农业大学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多师同堂”收获“高抬头率”》对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进行了报道。2019年-2023年,学校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1项,获全省思政课教学、创新教学大赛等三等奖及以上奖励14项。2024年获批全省高校思政课“双师同堂”示范课堂2门、“师生同堂”示范课堂1门。




“三色”文化赋能思政育人

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间地灵”的美誉,是革命老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拥有丰富的红色、绿色、古色资源。学院结合省情、校情、学情,坚持“融入+走进+内化”原则,用活用足红色、绿色、古色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不断推进思政课“三色”文化育人。

用红色文化赋能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资源是讲好思政课的生动教材。百年党史江西红。学院组织师生赴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革命历史纪念馆、方志敏烈士纪念园等红色旧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重温党的光荣革命历史,聆听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不断深化对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更加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用绿色文化赋能文明养成。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西时强调,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在鄱阳湖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师生们观候鸟、测水质、体验生态之美,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中国五四奖章获得者、驻武宁县官莲乡东山村第一书记谭翊泉走进思政课堂,用亲身经历讲述将三面环水、深度贫困的东山村打造成“庐山西海滨湖第一村”的精彩故事。

用古色文化赋能文化自信。“两个结合”既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也是讲好思政课的重要路径。学院活用沉睡的文化资源,让思政课堂“活”起来、“实”起来。在宁都小源村,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古祠堂,诵读曾氏家规,共同探讨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万年,师生们观遗址、赏文物、听故事,实地感受万年悠久的稻作文化和历史发展进程,既领略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同时又更加深刻认识到端牢“中国饭碗”和“中国碗装中国粮”的重大意义,极大地激发了“强农兴农”的使命与担当。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院落实党建带团建制度,聚焦研究生成长成才,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引领和人才培养过程管理,通过开展经典读书、赴井冈山实践教学、学术论坛、社会实践等多类别活动,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思想政治引领有力。学院不断强化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常态化开展经典读书活动,连续举办12期研究生学术论坛,组织16届研究生到井冈山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学好专业、用好专业的自信。学院研究生获教育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本科组优秀奖全省教育系统第八届党的基本知识竞答赛本科院校学生组团体二等奖广东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征文活动一等奖等一批荣誉或奖励。研究生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受邀参加江西省大学生骨干讲堂。

就业质量实现突破。学院党委把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党建发力、强化组织领导,坚持专业赋能、硬化本领先导,坚持“一生一策”、细化就业指导,努力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近年来,学院研究生的毕业工作呈现良好态势。2023届毕业研究生8人入职高校(职)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2人考取公务员,2人考取省内三甲医院行政岗1人考入国企行政岗,实现了100%充分、真实就业,留赣(昌)就业率达92.3%,就业层次及质量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学生工作成绩显著。成立了学院团总支。研究生分会连续13年蝉联校优秀研究生分会称号。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队荣获全省“强国有我、青春有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暨2023年“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优秀团队,并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个人荣誉;营队荣获2023年江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多人荣获优秀个人荣誉。“三下乡”活动受到了学习强国、江西日报、江西新闻、江西教育网等媒体报道10余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凝心铸魂谱新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强化党建引领,勇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力行强农兴农时代使命,不断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刘汉一

 


作者:

责任编辑:yuanjia